教養筆記:別急著打,別急著罵,別急著教,別急著為他(她)做決定

記錄,是為了叮嚀自己再往邁進一步

child-28792_640

圖片引用來源

嘿~朵拉:
還記得小妞剛出生的前2個月嗎?那2個你最茫然的月份。
你這個菜鳥媽媽,忘記小妞是個剛check-in人間的新鮮人需要時間適應母體外的環境,卻急著訓練她獨立入睡、急著擔心她成為只能抱著不能放下的小孩,直到網友的文章點醒了妳。
是的,我們忘了要先觀察再做進一步動作。
身為大人的我們,總是用自己的角度看寶寶,卻忘了其實他一片空白,他正在學習,他正在探索,肚子餓的感覺、不舒服的感覺、自己的手可以打開握起來、自己的腳可以踢踢,這一切的一切是這麼新鮮,這麼有趣。
或許是因為過度擔憂,或許是因為緊張,我們常在第一時間發現時就就喝止、阻止或是幫助寶寶:
當寶寶學會甜滋滋的吃小手,馬上有聲音會出現,不能吃手;
當寶寶學會充滿逗趣的玩口水、吐舌頭,馬上有聲音出現,這樣不可以,不能吐舌頭很沒禮貌;
當寶寶嘗試使用手拿東西拿不到而哭,馬上有聲音,怎麼這麼愛生氣,或是會馬上把東西拿給寶寶……
我們都忘了這些看似愚蠢的一切都是身為人的必經歷程,但走過來的我們看到這些的反應動作卻打斷了寶寶探索的樂趣,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權利。
我們都會擔心寶寶養成不良習慣,但卻忘了構成”不良習慣”的因素除了動作,還要包含年齡跟長期兩個因素。
吃手是中性的,小寶寶吃手是身體探索,長大了三四歲還常常出現吃手的動作是不好的;
吐口水、伸舌頭是中性的,小寶寶吐口水、伸舌頭是在練習身體控制,長大了三四歲還常常出現吐口水、伸舌頭的才是不好的;
因為挫折而生氣、難過是天性的反應,小寶寶拿不到東西哭泣是一種面對挫折的練習,長大了還因為一點小事而哭鬧才是不好的。

是的,不管多久的以後,我們都要記得先觀察再動作,先觀察小孩的狀況、目前的發展進度,再判斷是否是長期行為還是過渡行為,是否需要校正。
別急著打,別急著罵,別急著教,別急著為他(她)做決定,給小孩空間,讓他學習,讓他成長,不要剝奪小孩學習的權利、成長探索的樂趣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